
投資洞見|基金資訊|基金公告|公司動態|市場投資觀點|基金周報|財經頭條
信心加速恢復 專家表示明年經濟有望實現整體好轉
2022-12-16
“對于明年中國經濟實現整體性好轉,我們極有信心。”12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第五輪中國-歐盟工商領袖和前高官對話上發表書面致辭時表示。
????11月份以來,國內經濟發展迎來多重利好。金融市場“三箭齊發”,支持房地產企業融資,維持房地產行業穩定健康發展;疫情防控政策持續優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
????隨著利好政策釋放,近期A股持續反彈。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11月份以來,截至12月16日,上證綜指上漲9.51%。期間,北向資金積極買入,合計凈流入834.92億元。
????近日,多位專家學者公開撰文表示,國內利好因素持續釋放,市場信心加速恢復,明年經濟有望實現整體好轉。瑞信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私人銀行高級顧問陶冬認為,經濟的最壞時間已經過去。
????中國經濟明年有可能超預期
????12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經濟藍皮書:2023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1%左右,呈現明顯復蘇態勢,經濟運行將整體好轉。
????“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挑戰不少,需要有更強有力的刺激措施,才能撬動投資信心、消費信心和買房信心。”陶冬表示,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是近十年來最重要的一次工作會議。相信明年是中國政府投資大年,經濟恢復正常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更需要重塑信心。
????12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強調“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政策方面,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市場人士一致認為,明年宏觀政策支持力度將加大。
????12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全國高校抗疫大講堂”上透露,第十版新冠診療方案與防控方案即將出臺。鐘南山院士指出,新版方案有利于在積極防疫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新的防控和診療方案有利于不斷地逐步放開,可以使得經濟的發展能夠更順利地進行。”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由于目前防疫政策優化和退出的路線圖更加清晰,居民和企業對未來經濟復蘇的信心可能會明顯提振。
????此外,消費反彈亦可期。汪濤預計,隨著此前積累的超額儲蓄和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釋放,消費和服務活動將大幅反彈。UBSEvidenceLab消費者調查顯示居民儲蓄水平高企,超過疫情前水平。
????“中國經濟明年非常有可能超預期。”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程實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將會結束過去三年整體的熵增的階段,開始迎來一個熵減的過程。全球政策的有所作為和有效協同是推動熵增轉向熵減的一個核心的動能。2023年全球的滯脹格局也會延續,但是供應鏈的重塑、產業鏈的優化、結構性的調整和全球化的蓄勢,也會為我們拾級而上培養一些新的動能。
????我國住房需求仍有結構性增長潛力
????“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針對當前出現的下行風險,我們已出臺一些政策,正在考慮新的舉措,努力改善行業的資產負債狀況,引導市場預期和信心回暖。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城鎮化仍處于較快發展階段,有足夠需求空間為房地產業穩定發展提供支撐。”劉鶴表示。
????11月以來,監管部門出臺多項舉措穩定房地產市場,“金融16條”“第二支箭”“第三支箭”先后落地。據中指研究院統計,銀行與房企簽約授信額度已經超過4萬億元,多家企業也已發布股權融資計劃等,企業資金面有望進一步改善。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繼今年出臺“三支箭”措施支持房地產發展之后,明年對于房地產市場可能會有更多的支持政策。今年主要是從資金面上來支持房地產企業渡過難關,明年可能會從刺激購房需求上來刺激房地產市場的銷售,從根本上來提升房地產市場的表現,改善房地產企業的經營狀況。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廖群認為,從政策角度復蘇信號已顯,市場將在此信號引導下向長期的發展軌道回歸。我國都市圈的住房“剛需”和“柔需”都仍有增長潛力。未來,我國住房需求將呈現結構性增長局面,34個都市圈是今后20年至30年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將是我國住房需求的增長潛力所在。
文章來源:
URL:http://www.1999wed.com/news/2022/12/16/135352/1.shtml
風險提示: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
聲明:
以上信息系華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人員根據合法獲得的相關資料、信息、自身調查研究所得,本公司不保證所載信息之精確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證有關觀點或分析判斷不發生變化或更新。相關內容不代表我公司的任何觀點或立場,亦不構成對我公司產品實際投資行為的約束,所涉及本公司或公司旗下產品的相關信息(如有)不視為本公司的法定信息披露行為,該等信息應以本公司正式公開披露為準。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暗示,我公司不對因使用以上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而負任何責任。所載信息著作權及其相關知識產權歸我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刊登、發表或者引用,且不得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刪節或修改。